动态
黄兰【2019届学生】闲谈创作中材料的声音
来源:cafaifc 点击量:3481 时间:2019/2/26 14:29:54
黄兰来自福建厦门。也许正是这座四季如春的海上花园,以及其迷人的岛、礁、岩、寺、花、木的影响,使黄兰对自然材料所散发的诗意格外的敏感。伴随着纯艺术的学习过程,她逐渐将她的敏感释放在她的创作实践中。
在作品“纸的佛塔”中,黄兰从对纸的实验出发。她尝试了纸的不同视觉可能性,同时思考“纸”对于我们的意义。她认为不论是书籍还是照片,纸在很多时候是用来承载意义的。从结绳记事、甲骨文、竹木、缣帛,再到纸张;从绘画到纸质照片,纸张在人类历史中的生成与演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对意义的执着。而纸由于其物质属性,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那么意义呢?亦或者是一张照片上所承载的回忆呢?黄兰因此想尝试将纸的物质属性、文化内涵与其所承载的回忆相连接,辩证地讨论我们与过往某一时刻的关系。
她从她母亲年轻时的一张照片所启发,照片中她母亲正站在一座佛塔前。她将承载图像信息的纸张打碎,混合一些其它纸张作为粘合材料,制成有着水泥质感的回收“纸砖”,并用这些纸砖重新搭建这座佛塔。她认为,搭建佛塔的整个过程,暗示了人们对回忆孜孜不倦的憧憬与螳臂当车的欲望。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在不确定性中产生的期待,而对过去的憧憬却带有一丝“明知故问”的执着与感伤。因此,搭建这座佛塔,既是对憧憬过去本身的构建,又是意义消解的暗示,她构建了一座暗示不可构建的丰碑,徒劳无功却意义深刻。而佛塔这一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建筑,在作品中也起到了微妙的象征作用,它将作品从个人性情感出发引申至一个更宏观语境的思考。
在“治愈”系列中,她将对材料本身的探索聚焦在人的头发。不论是在中国古代的成人礼中,女子盘头、男子戴冠,还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她认为头发一直隐喻着生命与成长的力量。头发是个体生命的延伸,它可以编织个体生命的意义之网。我们可以通过头发建立与其它生命形态之间的关联,这关联中贮藏着带有生命温度的隐喻。
她寻找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生命形态以及它们身上带有的裂痕,树叶、树枝、贝壳、花瓣、羽毛。她用头发将这些裂痕进行缝合,这一系列的治愈行为提示了我们与万物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关联中产生温度的可能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如这些生命形态对我们自身的治愈与馈赠。当然,这些残缺的生命形态又让人联想到社会的特殊人群,更加强化了作品的人文精神。
在作品“纸的佛塔”中,黄兰从对纸的实验出发。她尝试了纸的不同视觉可能性,同时思考“纸”对于我们的意义。她认为不论是书籍还是照片,纸在很多时候是用来承载意义的。从结绳记事、甲骨文、竹木、缣帛,再到纸张;从绘画到纸质照片,纸张在人类历史中的生成与演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对意义的执着。而纸由于其物质属性,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那么意义呢?亦或者是一张照片上所承载的回忆呢?黄兰因此想尝试将纸的物质属性、文化内涵与其所承载的回忆相连接,辩证地讨论我们与过往某一时刻的关系。
她从她母亲年轻时的一张照片所启发,照片中她母亲正站在一座佛塔前。她将承载图像信息的纸张打碎,混合一些其它纸张作为粘合材料,制成有着水泥质感的回收“纸砖”,并用这些纸砖重新搭建这座佛塔。她认为,搭建佛塔的整个过程,暗示了人们对回忆孜孜不倦的憧憬与螳臂当车的欲望。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在不确定性中产生的期待,而对过去的憧憬却带有一丝“明知故问”的执着与感伤。因此,搭建这座佛塔,既是对憧憬过去本身的构建,又是意义消解的暗示,她构建了一座暗示不可构建的丰碑,徒劳无功却意义深刻。而佛塔这一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建筑,在作品中也起到了微妙的象征作用,它将作品从个人性情感出发引申至一个更宏观语境的思考。
在“治愈”系列中,她将对材料本身的探索聚焦在人的头发。不论是在中国古代的成人礼中,女子盘头、男子戴冠,还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她认为头发一直隐喻着生命与成长的力量。头发是个体生命的延伸,它可以编织个体生命的意义之网。我们可以通过头发建立与其它生命形态之间的关联,这关联中贮藏着带有生命温度的隐喻。
她寻找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生命形态以及它们身上带有的裂痕,树叶、树枝、贝壳、花瓣、羽毛。她用头发将这些裂痕进行缝合,这一系列的治愈行为提示了我们与万物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关联中产生温度的可能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如这些生命形态对我们自身的治愈与馈赠。当然,这些残缺的生命形态又让人联想到社会的特殊人群,更加强化了作品的人文精神。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