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邓中方【2018届学生】作品是尊重心灵的声音
来源:cafaifc  点击量:2736  时间:2018/9/25 18:21:16
邓中方【2018届学生】作品是尊重心灵的声音
鄧中方--作品是尊重心灵的声音
 
在“声音”板块中,我们不去判断一个“声音”中所蕴含的艺术观点,但是我们愿意呈现一段“声音”的真诚。
 
鄧中方自述 
 
图文來自:IFC2018届毕业生 鄧中方
學習本身不存在地域差異,國外好,國內好,只要喜歡學習,把每一個當下的自己做好,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出國前的我們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必要的基礎認知,了解真實的需求;於是在疑問中找尋哪裡合適我們,我們又合適哪裡,發現一個契合自己心靈並且利於學習的歸宿,國外的深造和地理以及本地的文化才會產生它更深刻的特性及含義。在中央美術學院國際預科課程的一年裡,卻顯得極其充實與滿足;也因為短暫,所以珍惜。這個短暫的期間,是一段培養並完善自我獨立意識,建立起相信甚至堅信的最美年華。一個試圖去探索那個真實自己的人,不論在何時,何地,或與何人,都會得到最佳的發揮,收穫等價的喜悅。
預科階段是出國深造的前奏,扮演著獨樹一幟的重要性。我們的學府有著廣闊一線的各類藝術教師,講座,工作室,博物館。不必拘泥於教師課堂內,勇於嘗試各種新型材料和藝術媒介,在課餘時間經常外出考察,做實地調研會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我們提升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技藝和語言能力,也應該在一個人的休養上做進步,同時提高自身的眼界與格局。
學習是一件主動的事,自己不跟進,就會落下;久了,就跟不上了。因此不論是你的思維或是行動,在開始前就不應停止腳步,在這種良性的循環中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嚴格自律也會促進勞逸結合,即達到高效率的知識運用能力,又有足夠的時間放心娛樂。有時要強迫自己脫離安全地帶,不必害怕時常用英語溝通,其實能力的提升不過是潛移默化的時間果實。
作品,是一種探索,是尊重心靈的聲音,它們有生命,自己會訴訟;在做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會從她們身上看見自己,她令我們創造,她使我們成長。七件作品是一個整體,不分彼此,關乎於生命,重視她的生命痕跡,她們的氣息,彼此在賦予我們靈魂與記憶;由於她們本身的高度契合,這也是促成展覽的主要原動力之一。
 
做你所想,愛你所愛。
 
 
 
作品是尊重心灵的声音 
 
IFC声音板块撰稿人:青年艺术家 时翀
图片來自:IFC2018届毕业生 鄧中方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原为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如今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北京艺术家和文化机构的聚合地和都市文化的新地标。这种地域的革新精神和流动性的身份认同似乎深深地影响了从这里成长、生活的一代年轻人。出生于艺术家家庭的邓中方,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邓中方是国际预科2017-2018级的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他在预科这一年的创作实践,可以被看作是一段自我探寻的心灵旅程。艺术仿佛变成了他了解自己的途径,探寻自己即表达自己。他沉浸于此,乐此不疲。
作品“遗忘”是邓中方在预科学习期间的第一件作品。尽管初出茅庐,却已经显现出他对材料与意义的高度敏感。由石头与纸浆制成的残缺人体孤立地悬挂在空间中,地上散落着“人”的残骸,也是碎石的自然形态。石头与人一直存有文化关联。王蒙在分析红楼梦中“石头”的作用与意义时提出,人往往有与大自然相对应起来的需要,是哲学和神学更是情感的需要。因此在邓中方的作品中,他即将石头看作寄予人类意志的自然物质,又暗示人也是自然中的普遍物质形态。同样,邓中方认为人是文化和符号的动物,而纸是承载人类文化和符号信息的媒介,两者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作品“遗忘”中,邓中方借由材料的自然性质与符号性意义,尝试去探索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种动态的守恒。
邓中方从不喜欢将自己置于安全的境遇,他喜欢颠覆,偏爱革新。有一件作品,尽管完成的时间短暂,却已经预示一轮新的征程。“断联”是两件由PVC制成的仿生人造型,其中一件内部嵌有三个立方体木块。在这件作品中,邓中方开始引入了客观的抽象几何体,并与符号性的“人”形产生有预谋的感官反差——轻与重、虚与实。如果在“遗忘”中,邓中方呈现的是人在生存环境中的一种消解与转化,那么在“断联”作品上,他则直接将“人”的形象与概念去遭遇绝对的客观,随即介入一种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混沌状态。这种角度是带有反主观性立场的,也为他的毕业创作,带有极限主义倾向的“两根柱子”埋下了伏笔。
“两根柱子”是邓中方的毕业创作。这组作品中,两根具有工业属性的机械立柱,通过质感对立的材料和相对失衡的多种状态,即由风箱所产生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态和无规则的动态,阐述了一段关于不断变化和相对平衡的对话。有序与无序、运动与静止,均是物质的相对属性,而这两组立柱不仅呈现了相互之间的内部对话,也作为一个系统,建立了系统内部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呼应关系。在这件作品中,邓中方尝试展现出唐纳德贾德口中的“具体对象”,以一种超出他年龄的冷静去大胆地挑战很多人不愿触及的概念:无聊、单调和重复。从他的创作经历上看,这件作品又像是一个艺术家个人的阶段性反思,因为他放弃了由符号所带来的联想,冷却了由主观性所带来的对物质的浮想联翩。在这件作品中,“人”的形象消失殆尽,而他一系列的实践过程更像是“人”的形象与概念从主观到客观的逐步消解。
毕业后的邓中方并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在出国前,他在位于环铁艺术城的三板工坊举办了个人展览,而展览中他向大家展现了他的新一轮探索。“呼吸”,是他继毕业创作之后的新作之一。两个由铁丝缠绕制成的消瘦人形雕塑与后方的长方体整木相互作用。根据人的姿态不同,两颗整木被分别刻下“人”的负向空间,深浅不一,造成了一个动态的视觉效果,另有第三颗整木保持完整。而整组雕塑并没有提示观看的视觉顺序以至于给观者留下邓中方所说的“是进入还是脱离,还是在两者间反复”的问题。“人”和非符号性几何体的视觉元素再次回归,不同的是,似乎他这次的意图更加明确与坚定,比如构成“人”的材料由易碎、透明转变为让人联想到坚固与永存的金属。这件创作更像是他这一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一件关于探寻自身方法的总结。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结构与解构、沉着冷静与思绪万千,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不断的进入与脱离后重新获得新鲜的空气。”
当问及邓中方关于创作意图相关的问题时,他经常会聊到他那时的心理状态。似乎他非常喜欢将创作实践当成自己内在状态的一种外现。由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些细微的敏感、那些冷静背后的豁达、那些坚持不懈的内省、那些由个体引发出的宏观思考、那些颠覆与革新的不安之心。我们无从知道,是艺术在不断地表述他自己,还是他不断地在艺术中发现自己,我们能够看见的,是一个刚刚进入艺术大门的求学者,他入门那一刹那的心路历程。